3月31日起,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四国外长将对中国展开为期三天的访问。今年正值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这个时刻,四国外长来中国“串门”备受各方关注。相关媒体分析,此次东盟四国外长访华可能主要涉及四大议题。
议题一:从抗疫到复苏 中国与东盟同舟共济
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巴拉克里什南在3月31日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举行会谈后对媒体表示,双方探讨了中新两国的双边关系,以及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在后新冠疫情时代引导经济复苏。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3月7日提出,将推出中国版的国际旅行健康证明电子文件,在充分保护个人隐私前提下,实现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等信息的相互验证,助力安全有序的人员交往。这项政策得到东盟各国的欢迎。
日前,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高层带头注射中国疫苗,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疫苗抱有极大的信心,纷纷订购中国疫苗。如今紧急复苏是“后疫情时代”东南亚国家的主要任务,因此在恢复跨境旅行等方面如何开展合作是迫切的任务。
议题二: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RCEP尽快落地实施
就在一周前,中国宣布率先完成对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核准并予以批准,再次向外界表明了中国加快推动RCEP落地生效的决心。中国商务部介绍,协定一经生效,各国之间就会按协定规定立即降税,履行服务投资开放承诺,执行协定各领域的规则。
RCEP是全球最大自贸区,15个成员国总人口达22.7亿,GDP达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5.2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约30%。据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到2030年,RCEP有望带动成员国出口净增加5190亿美元,国民收入净增加1860亿美元。
金融分析专家戴若·顾比对此分析,“现在亚洲和东盟明白,边境安全主要依靠贸易。因此,东盟尊重中国,尊重中国在东盟地区的作用,明白通过RCEP等机制,开放贸易和自由贸易是保障边境安全的一种方式。”
议题三 :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
2021年,中国和东盟迎来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双方合作迈入而立之年。中国已连续11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0年在疫情冲击全球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进出口总值逆势增长,东盟跃升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实现了双方第一次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
这种势头仍在持续。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1年前2个月,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
世界贸易组织3月31日发布报告说,2020年亚洲地区成为唯一一个货物贸易出口量维持正增长(0.3%)的地区,而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进口国,其进出口贸易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1.5%和14.7%。
世贸组织认为,关于新冠疫苗的利好消息、多个经济体实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中国等亚洲经济体实施有效疫情管控措施并遏制经济下滑等因素,提振了全球贸易需求,避免了全球贸易陷入更加严重的衰退。
议题四: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此前就明确指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要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排除干扰,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力争尽快达成符合国际法、符合各方需要、更具实质内容、更为行之有效的地区规则;二是继续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不断凝聚共识,增强互信,推进合作,共同维护好南海的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