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总理记者会是每年3月海外关注两会的焦点。随着中国与东盟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两会透露的各项信息已成为东盟各国的关注重点。
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去年首次超过8千亿美元,达到8150亿。与东盟的商品贸易量占中国对外贸易的13.5%,东盟连续两年保持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已连续13年成为东盟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显然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东盟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全球供应链紧张的情况没有舒缓,西方发达国家工资在疫情导致劳工短缺的情况下持续上升,通货膨胀没有见顶迹象,俄乌冲突更令能源和粮食的国际价格飙升到多年来的高点。
在动荡的国际政经环境下,东盟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更是寄予厚望,希望中国的火车头作用能为东盟提供重要的动力,以拉动疫后经济重建。
一颗稳定的定心丸
中国经济当前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三重压力,所以两会的定调是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为今年制定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保证内循环消费动力;对进出口的提法则是保稳提质。这些目标的制定都是相当合理的。
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第一个走出新冠疫情冲击的国家,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中,目标定在5.5%是预期中的上限。两会前,外界对增长指标的预期普遍是5%左右。但较高的增长设定,明显有助于稳定对未来的预期,有利于鼓励民间投资和消费,这更显示了中国政府的担当。
中国经济在过去两年展现其韧性,在疫情防控支出和降税减费等压力下,中国政府还能够成功降低社会杠杆率,这是一大成就,也为今年增长内部投资和消费,提供了必要的财政空间。
一个强劲的火车头
中国去年的出口大幅增长接近3成,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额外动力。今年头两个月出口在高基数下仍增长16%,但两会透露出经济安排,明显没有把出口作为重要的经济推动力来考量,这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国际环境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顾虑。
中国把相对可控的内循环作为推动经济的主要动力,这既是一种务实,也是一种担当,既增加了完成目标的确定性,更意味着对东盟国家减轻竞争压力,凸显了作为火车头的带动作用。
一名不可缺的伙伴
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近年来有一个亮点,就是双方逐渐形成了一条以轻工业为主的全球供应链。今年启动的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 (RCEP)会更进一步加深双方的合作。
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重申中国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这更为热切期待从RCEP中获益的东盟国家带来利好。
尤其考虑到疫情尚未过去,乌克兰局势充满变数,美国在通胀压力下预期会连续加息和信贷收缩,都会拖慢世界经济。越是国际环境充满不确定性,中国的“稳中求进”和主动设定较高增长目标,更显示出其稳定作用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价值。中国已越来越成为东盟不可或缺的伙伴。
(本文作者:陈兴利博士,柬埔寨合作与和平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