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结束的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菲律宾外长马纳罗在围绕南海问题发言时抹黑中国的南海政策,妄称中国不遵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做法“给繁忙的海上走廊制造了紧张局势”,缓解局势的做法应是“签署了《公约》等协议的国家要遵守这些协议”。
当地时间2月15日下午,慕安会举行“掀起波澜:印太地区的海上紧张局势”讨论会,南海问题成为讨论焦点。
马纳罗的发言与这两年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叙事并无二致,将南海仲裁案裁决等同于《公约》,将菲律宾包装成遵守国际法的“模范生”,将中国描述为所谓的“违法者”“胁迫者”。但事实上,恰是菲律宾频繁挑战《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权威性,试图侵占新的无人岛礁;恰是菲律宾出尔反尔,多次推翻中菲之前达成的君子协定;恰是菲律宾违反包括《联合国宪章》在内的国际法原则和精神,出台“海洋区域法”,试图洗白非法侵占中国南沙部分岛礁的历史。
在国际场合攻击中国南海政策的同时,菲律宾大幅提升国防预算,计划与美、日、澳等域外国家开展更多联合军演,将南海问题和域外军事合作强行挂钩,试图以“挟洋自重”的策略牵制中国。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将自身推向危险边缘,更有可能让南海从合作之海沦为大国角力的棋盘。
菲律宾的2025年国防预算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于与域外国家的联合军演和装备采购,后者增加的预算重点投向海军、海警的舰船装备以及信息网络系统更新。这反映出菲律宾在区域安全局势中的战略调整与其“综合群岛防御概念”密切相关,旨在保卫所谓“领土”及“专属经济区”,并逐步从内部安全转向应对所谓“外部威胁”。
菲律宾以这种转型为掩护不断拉拢域外势力的举动,犹如打开潘多拉魔盒。戏码看似热闹,实则暗藏危机——当域外军舰的轰鸣盖过渔船的引擎声,菲律宾的“安全豪赌”正在侵蚀地区和平稳定的根基。
近日美、日、澳、菲海空力量在南海集结,开展所谓联合巡航或海上集体行动,名义上维护“地区安全”,实则为地缘对抗铺路。这些国家把“规则秩序”、“航行自由”挂在嘴边,实质上干着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国家安全的事情。
随着越来越多域外国家军事力量在南海集结,并且随着此类活动增多,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擦枪走火、对抗升级的风险不断抬升——当域外国家战舰的炮管在菲律宾主导的联合军演中反射着热带阳光,这片见证过郑和下西洋的和平航道正被涂抹上危险的军事对抗色彩。
菲律宾曾多次就引入“堤丰”中程导弹系统作出解释,承诺是“临时部署”、在相关演习结束后就会撤走,但却一再违背承诺、出尔反尔,改口称要购买“中导”系统、获得威慑能力,并公然将其与南海问题挂钩。“堤丰”中程导弹系统不仅可覆盖中国东南沿海,也能够覆盖绝大部分东盟国家,直接威胁地区安全。
南海问题的本质是中国与有关当事国之间围绕南沙部分岛礁的领土问题和海洋划界争议,这是国际法上传统的较为常见的争议问题。菲律宾没有重大外部安全威胁,却通过“军事化狂欢”将自己变成了地区国家中的另类。南海不需要“堤丰”中程导弹系统构筑的安全牢笼,需要的是由对话与合作绘就的海上图景——与美西方相比,几百年前中国船队留下的就不是刀戈炮火,而是满剌加的古碑与吕宋岛的瓷韵。
更具讽刺的是,菲律宾一面斥资频繁与域外国家开展各种联合军事演习,购买大量军事装备,一面以“渔民收入下降”“渔民生计面临威胁”卖惨。马尼拉嘴上说着那些导弹舰船能够保护渔民,但事实上,巴拉望沿岸越来越多的渔民连补渔网的钱都捉襟见肘。
故意炒作中国威胁论,在国内外贩卖“安全焦虑”,这些菲律宾政客惯常的政治操弄如同“司马昭之心”——菲中期选举临近,政客们借南海议题转移国内矛盾,通过“对华强硬秀”博取选民支持。而每当到了要兑现选举承诺的时候,政客们便更加频繁地按下“海上威胁”的遥控器。
当马尼拉欢欣鼓舞地迎接域外国家前来演习的军舰军机时,东盟其他国家的港口正迎来中国投资的新能源货轮——没有礼炮轰鸣,却有实实在在的就业增长与低碳转型。菲律宾或许还在幻想扮演“地缘政治网红”,幻想把它口中的“西菲律宾海”打造成军事“打卡地标”,幻想在国际社会和舆论场上骗取更多关注和同情,殊不知煽宣炒作拿到的“流量”,终归有消退的一日,而和平与发展的人间正道,才是赢取民心的永恒。
(作者:丁铎,中国南海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