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特朗普政府发起的“对等关税”政策搅动着全球经济秩序,中国和东南亚成为引人注目的“对等关税”重灾区。
尽管面对华盛顿的关税“大棒”,东盟国家基于本国经济实际状况,采取与中国略有不同的立场、态度和举措,但“覆巢之下,无完卵”,中国和东盟国家仍有足够大的共识,在相互尊重和共同对话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携手协作,共同应对美国“对等关税”带来的挑战。
需要坦诚的是,面对“对等关税”,东盟国家与中国所采取的态度和举措是存在差异的。目前东盟国家应对美国的“对等关税”呈现出较为显著的“软外交”风格。
作为今年东盟的年度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与东盟多国领导人形成共识,秉持“低调接触的软外交”方式来应对“对等关税”,并联合派员赴美国正式开启对话;印尼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其不仅表明不会对美实施报复措施,而且主动放低姿态,通过放宽“本地含量要求”等非关税壁垒来争取对美谈判的有利条件。
2025年4月10日,第12届东盟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闭幕。
作为东南亚近年来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越南直言将通过谈判解决争端,而非采取可能激化局势的对抗手段,并已和美国形成了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共识;新加坡虽然对美国特朗普政府批评得最为厉害,但也坚称,不会依据新美自贸协定对美采取报复性举措;泰国也表示不会采取报复性举措,将重点放在特朗普政府关心的贸易逆差问题上,希望以此在对美谈判中换取有利条件。
4月10日举行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尽管给予“对等关税”以严重关切,但同时也表达了与美国进行坦诚和建设性对话以解决贸易相关问题的共同意愿,并共同承诺不对美国的关税采取任何报复措施。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面对“对等关税”,中国和东盟绝大多数国家也存在着多项共识。
其一,在全球经济复苏重压和种种不确定下,“对等关税”进一步冲击了全球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
在4月9日之前,东南亚成为“对等关税”的重灾区,东盟国家被加征10%至49%的关税(具体是:马来西亚和文莱为24%,印尼32%,菲律宾17%,新加坡10%,柬埔寨49%,老挝48%,越南46%,缅甸44%,泰国36%),4月9日后,东盟国家获得了90天的暂缓期,“对等关税”也下降为10%。虽然如此,“对等关税”对地区和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挑战却还在,而这显然也将重创东盟国家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
当地时间2025年4月10日,越南北宁省,一名女性在服装店浏览商品。
以越南为例,其纺织服装、鞋类、电子产品、家具及农业等核心产业将首当其冲,而如果出口放缓或投资减弱,越南经济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影响。美国花旗集团曾预测由于“对等关税”的实施,越南的GDP增长率将由6%-7%减缓至5%。
实际上,在“对等关税”风声四起之时,许多企业已推迟在越南的投资决定,越南今年的增长受影响已势成必然。就此,刚刚结束的东盟经济部长会议也谈及,美国史无前例的征收关税将扰乱地区和全球贸易、投资流动和供应链,影响全球的企业和消费者。
其二,“对等关税”破坏了基于规则的全球经贸体系与秩序。
4月9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与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贸工部长扎夫鲁视频通话,双方围绕共同应对美国“对等关税”等问题交换意见。扎夫鲁在对话中表示,马来西亚也认为美国政府有关政策不符合世界贸易组织所规定的自由公平贸易原则,并愿共同支持多边主义和全球贸易发展。
当地时间2025年4月4日,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船离开新加坡巴西立长港。
新加坡之所以对美提出严厉批评,主要的原因也在此。正如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在4月8日国会声明中所言,美国对各国征收“对等关税”在根本上否定了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体系和秩序。同时,他还指出,WTO下的“最惠国待遇原则”是多边贸易体系的基石之一,而美国的“对等关税”完全背离了这一原则,开启了根据单边偏好、选择性建立国家间贸易关系的大门。
其三,“对等关税”背后包含着美国特朗普政府的经济霸权逻辑和对其他国家的贸易讹诈。
这是新加坡对美国提出严厉批评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众所周知,新加坡与美国此前已经签署有自贸协定,而且从新美两国贸易结构来看,新加坡向美国购买的货物多过美方从新加坡进口的商品。但即便如此,新加坡依旧被加征了10%的“对等关税”。
基于此,黄循财的发言极其坦率且言语之间表达了不满。他说,若美国加征的关税真是对等的,那就不应该向新加坡收取任何关税,直言新加坡“对此感到非常失望,尤其因为新美两国拥有深厚且持久的友谊。这不是对朋友应有的行为”。
其四,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拓宽市场开放领域和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合作构成了应对“对等关税”的重要途径。
对于美国市场,中国和东盟国家有着一致的认识:虽然重要,但并不唯一。区域市场和拓展全球经贸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双方拓展经贸伙伴多元化和增强区域对外经贸关系韧性的重要路径。
当地时间2024年7月4日,泰国罗勇省,比亚迪泰国工厂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
同时,2024年升级谈判实质性结束的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与2022年全面生效落实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成为地区经贸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而区域和全球多边主义和体系的韧性,也将是中国和东盟国家携手其他伙伴推动形成一个全新的全球体系的关键基础。
今年是万隆会议举办70周年,作为一场重要的国际会议,其所建立的以“求同存异”为核心的“万隆精神”,成为了发展中国家间关系发展的规范。而在美国掀起关税霸权的当下,中国和东盟同作为全球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更应该求同存异,携手应对“对等关税”带来的挑战。这也将成为70年后再次彰显“万隆精神”的历史时刻。
(作者:葛红亮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海研究专家委员会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