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河内街头的摩托车大军。
在越南,无论清晨还是深夜,摩托车的轰鸣声从未真正停歇。在越南,一辆摩托车常常陪伴一个家庭十余年,从接孩子、买菜,到创业、运货。摩托车不仅便捷,更经济,购车成本低,而且养护简单,停车灵活。
在越南,一辆摩托车,几乎撑起了这个国家的城市运行。
在越南北江省陆岸县,越南农民骑摩托车将荔枝运往收购点出售。
对于越南来说,摩托车不仅是一种通勤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和城市节奏,一种贴地飞行的文化符号。这里街道狭窄、交通高密,而摩托车正好弥补了公共交通的稀缺与城市扩张的缓慢。它们穿梭于法式建筑与老城区的巷道之间,也驻足在夜市摊边、学校门口和湖畔长椅旁。
在越南,一辆摩托车常常陪伴一个家庭十余年,从接孩子、买菜,到创业、运货。
更重要的是,摩托车已融入了人们的身份和情感表达。年轻人会在车尾装饰贴纸、旗帜、挂件;情侣会用摩托载着对方绕城兜风;婚礼车队也常由清一色摩托组成。不少艺术家、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都曾会以“越南摩托文化”为创作主题,展现这种独特的城市美学与人文日常。
越南街头,市民骑着一辆满载大鹅的摩托车。
在快节奏的发展中,摩托是越南城市贫富之间的某种平衡——它既出现在老城区,也存在于城郊村落;既属于中产,也属于普通工人。
人们骑摩托车和驾车在越南河内的街上通勤。
据《越南时报》报道,截至2024年9月,越南全国登记在册的摩托车已超过7700万辆,相当于每1.3人就拥有一辆,是全球摩托车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首都河内则有约700万辆摩托车,远远超过城市道路的承载力。走在越南街头,像置身于一片“摩托海洋”。
然而,这一场摩托文化的盛景,正面临拐点。
2025年7月,越南政府正式宣布:自2026年7月1日起,河内市环路一以内区域(即市中心)将禁止燃油摩托车通行,并计划逐步将禁令扩大至更大范围,直至2030年全面淘汰核心城区的燃油摩托车。
越南胡志明市的道路上,行驶着无数摩托车。
这一政策背后,是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与交通拥堵压力。数据显示,河内市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常年超标,摩托车尾气是主要污染源之一。而摩托车带来的噪音、事故与城市管理难度,也成为官方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
当地时间2025年7月23日,越南河内一停车场内停放着新型电动摩托车。
河内市政府表示,政策初期将重点改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增加电动巴士、地铁线路等。同时推动电动摩托车替代燃油车型,并建设配套充电网络。
河内此次禁摩行动,不仅是一次交通政策调整,更是城市文化与结构的深层转型。如何平衡环保与生计、秩序与自由?如何在不抹除城市烟火气的同时,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路径?这是留给河内,也是留给整个越南的命课题。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那些曾经被摩托车划出千万条轨迹的街头,将逐渐归于安静。而这片摩托王国的记忆,也许终将变成老相册中的一张斑驳底片,封存在人们的共同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