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本期节目访谈嘉宾云南师范大学夏玉清教授
(该期节目已于2025年9月3日18:30播出)
(该期节目已于2025年9月12日18:30播出)
(该期节目已于2025年9月19日18:30播出)
八十多年前一位南侨机工给妻子留言:“若我不归,儿名念华”,短短几个字的家书,也是一代南洋华侨在民族存亡之际用生命写下的家国誓言。
在那段岁月里,大量的南洋华侨青年,在爱国侨领陈嘉庚的号召下,毅然放弃安逸生活,从东南亚各国穿越烽火南海,回国奔赴滇缅公路。他们以方向盘为武器,用血肉之躯筑起抗战补给线。他们中有人是富商子弟,有人剪发扮作男儿身,有人永远留在了祖国的青山之中,有人牺牲后连名字都未被刻入历史,只为一句“国家有难,匹夫有责”。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他们的故事依旧震撼人心。本期节目特邀《南洋华侨机工研究(1939-1946)》一书作者、云南师范大学夏玉清教授,带我们追寻那些被尘封的名字与故事。从印尼三宝垄南侨机工后人寻亲的泪光,到新加坡家书中干枯的南洋花瓣,再到今天年轻一代重走故地的共鸣。这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更是一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致敬。
延伸阅读:南侨机工的故事
南侨机工的故事,堪称抗战时期一段感人至深的华侨爱国传奇。这一切要从1939年说起——当时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几乎全被日军封锁,刚刚建成的缅滇公路成为重要的对外“生命线”。但由于缺乏熟练的司机与修理工等技术人才,物资运输面临最大困难。在这危急关头,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发出号召,迅速吸引了30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他们毅然放弃国外相对安逸的生活,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九批奔赴祖国,投身抗战支援工作。
这些机工中,许多人家境优渥,不乏大学生、富家子弟,也有普通技术工人。更有人像古代花木兰那样女扮男装、瞒天过海,只为报效国家。年纪最小的蒋印生当时只有13岁,他偷偷报名参加,直到上船那一刻才被父亲发现。还有一位叫李月美的女机工,她女扮男装混入队伍,后来因车祸受伤送医,真实性别才被曝光,当时报纸纷纷报道,称她为“当代花木兰”。
缅滇公路的运输环境极其险恶。这条公路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路面宽度不足四米,一侧是陡峭悬崖,另一侧就是深谷急流。机工们驾驶着沉重的道奇卡车,不仅得应对崎岖的路况和暴雨导致的塌方,还要时刻警惕日军飞机的轰炸和扫射。为躲避空袭,他们常常夜间闭灯行驶,甚至发明出用白布引路的土办法——由两个人在前方手持白布带路,卡车则借着白布微弱的反光缓缓前进。生活条件也极为艰苦,据说有人曾靠一个咸鸭蛋坚持吃了一个月的饭。
“南侨机工”的到来,解决了中国抗战所急需的运输技术人才问题,从1939-1942年,他们夜以继日,将海外购买的军事物资运往前线,确保了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持续。为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据档案记载,民国时期西南运输处对机工评价“十分之九驾车修机技术精湛”,南侨机工也被成为“缅滇公路上的神行太保”。当年曾在“缅滇公路”考察的北京大学教授蒋梦麟认为,“这些来自马来亚的华侨青年必定会在中国抗战英雄谱中占据一席之地”。但这份功勋的背后,是超过一千名机工献出了生命,平均每公里缅滇公路上就有一位勇士牺牲。抗战胜利后,一部分机工重返南洋,另一部分则选择留在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2018年,百岁高龄的南侨机工罗开瑚在接受采访时声音沙哑却坚定地说道:“当初从南洋回到云南的时候,已经准备好牺牲了,就没想过要活着回去。”2022年,最后一位南侨机工蒋印生在重庆逝世,享年9 6岁。尽管英雄们已渐次远去,但昆明西山上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依然巍然矗立,“赤子功勋”四个大字,静静诉说着这群海外儿女的壮烈往事。
延伸阅读:夏玉清教授的《南洋华侨机工研究(1939—1946)》
夏玉清教授的《南洋华侨机工研究(1939—1946)》聚焦于抗战时期一段充满热血与艰辛的历史——三千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司机和修理工毅然放弃海外安逸的生活,响应陈嘉庚先生的号召,回国支援抗战的经历。“南洋华侨机工”返国参加抗战是南洋华侨人力支援祖国抗战的重要事件。
该书将南侨机工研究置于20世纪30年代末世界反法西斯战况、中国持续抗战、南洋华人社会支持祖国抗日的时空脉络下,透过对历史档案等各类文献的整理爬梳、细致分类与认真解读,从“南侨筹赈总会”的动员与组织、国民政府西南运输处对南侨机工的训练与管理、南侨机工在西南运输线上的奋战以及在祖国期间南侨机工与南洋的关系等诸方面,具体考察与讨论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那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以华侨子弟为主的南洋青年才俊以生命支持祖国抗日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事件与英雄壮举。
该书不仅有助于当代中国与世界深刻了解二战期间的中国人民如何与南洋华人并肩作战、为中国抗日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也有助于拓展中国抗战史、世界二战史、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侨务史以及现代中国与南洋华人关系史等诸多研究领域。你或许听说过“南侨机工”这个名字,但这本书远不止于讲述英雄事迹。它是一次深入的历史挖掘,依托档案文献、口述史料与实地考察,细致还原了机工们如何被招募、如何在危机四伏的滇缅公路上执行运输任务、如何面对敌机轰炸与疾病威胁坚守岗位,甚至他们在战后的命运轨迹——有人重返南洋,也有人永远长眠于祖国大地。因此,这本书不仅令人动容,更带领我们走近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华侨英雄。它让我们铭记的,不只是一段传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家国情怀。
延伸阅读:《告别南洋》
《告别南洋》原唱金焰。他作为当时上海知名的电影演员和歌手,在20世纪30年代首唱了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歌曲。
《告别南洋》诞生于上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由聂耳与田汉合作创作。它通过“椰林”“海潮”等意象,描绘了南洋华人对第二故乡的深厚感情,更表达了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毅然告别南洋、回国抗战的悲壮决心和爱国情怀。这首歌在当时极大地激励了广大华侨华人青年回国参与抗战,并与“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的英勇事迹紧密相连。
嘉宾简介:夏玉清,男,山东兖州人,云南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云南南亚东南亚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主要以近代档案研究边疆华侨与中国互动、机工与祖国抗战、东南亚华侨华人问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一般项目《南洋华侨机工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项,在研主持国家社科项目一般项目《南洋华商开发云南边疆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1项。主持省部级涉侨项目6项。出版专著2部,在《抗日战争研究》《宗教学研究》《世界民族》等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图为南洋各地筹赈会出席首届南侨总会,陈嘉庚在致词
图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第六号通告(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
图为南侨机工回国时高歌《告别南洋》
图为1942年云南惠通桥炸断后南侨机工奔赴印度继续运输
图为南侨机工待装配的汽车
图为滇缅公路上的南侨机工队
图为三位白发苍苍的南洋华侨后人走向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图为南洋华侨机工英雄墙
图为杨保华、翁家贵、罗开瑚、刘传汉等老机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机工纪念碑前
图为砂拉越华侨机工纪念碑
图为夏玉清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观礼。
(以上照片均由夏玉清教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