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正在检查阳光下晒干的面条
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克拉滕市的马琼村,每当晴日,细长的面条便如丝线般垂悬在竹架上,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为村庄织就一片流动的银色梦境。村民们穿梭其间,细心翻动检查,让每一根“苏恩”面条都能均匀沐浴在阳光之中。
工人将棕榈淀粉和水等原材料混合成糊状,制作传统面条
与普通小麦面条不同,“苏恩”主要由棕榈淀粉或木薯淀粉制成。工人们先将淀粉调和成浆糊,再放入机器压制成条状,最后依靠自然阳光风干。晒制完成的面条被细心收集、包装,以每公斤约1.2美元的价格销往各地。
晾晒完成后,工人们正在对“苏恩”进行包装和称重
在印尼,“苏恩”不只是一道食材,更是深植于味蕾的记忆。它时而浮现在氤氲着热气的家常汤锅中,时而在街头小贩的炒锅里飘散焦香。对马琼村民而言,这晒场上的劳作,是生活,也是乡愁。
当现代食品工业日益发达,这些手工制作的面条依然在阳光下坚守。它们不仅延续着传统的口感,更维系着整个村庄的呼吸与温度。而对远道而来的旅人来说,凝望万千面条在日光中轻轻摇曳的光景,或许比品尝一碗“苏恩”更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