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尼泊尔,34岁的农业专家Bhattarai Subodh Raj一直在寻找让稻田产生更大价值的方法。这个夏天,在“耕海牧渔”上海暑期学校中,他找到了令人惊喜的答案——稻虾共作模式。
“尼泊尔有广阔的水稻田,但很少人知道可以在稻田里养小龙虾,”Subodh兴奋地说,“这种模式可以让农民在不减少水稻产量的情况下,每亩地增加30%以上的收入。”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稻虾共作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能减少化肥使用,改善生态环境。
作为尼泊尔农业领域的专业人士,Subodh清楚地看到本国水产养殖的短板。“我们在养殖技术、饲料生产和市场渠道方面都存在不足。中国的成功经验表明,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系统化的方案解决。”
暑期学校期间,他还体验了中国书法文化。“书法讲究平衡与和谐,这和水产养殖中的生态平衡理念不谋而合。”在他看来,这种文化体验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更帮助他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思维方式。
特别让他珍惜的是与各国学员的交流机会。“越南的稻田养鱼经验、泰国的虾类养殖技术、中国的产业链管理模式……每个国家的经验都值得尼泊尔学习。”他仔细记录这些案例,准备回国后编写成培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