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年“耕海牧渔”上海暑期学校在上海海洋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泰国、马来西亚、法国等12个国家的27名学员,围绕“可持续水产养殖”主题,通过学术交流、实地考察与文化体验,深入探寻绿色渔业的“中国方案”,共同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合作。

国际学员与项目团队合影
作为全球最大水产品生产国,中国在生态养殖、绿色渔业等领域的创新经验备受关注。本期暑期学校聚焦多项水产养殖前沿课题,由上海海洋大学专家团队授课,系统介绍中国在构建蓝色粮仓、保障粮食安全与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与成果。

学员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操作高级显微镜
“这次学习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泰国学员Supundid Sirakan表示。他不仅掌握了显微镜操作和样本分析等实用技能,更对海藻养殖的商业价值产生浓厚兴趣。另一位泰国学员Gunthee Assawarungsuwan指出,中国在水质管理、饲料优化等方面的创新极大拓展了他对现代水产养殖的认知:“此次中国之行将成为我职业发展的重要起点。”

学员们专注聆听并用手机记录教师讲解的实验知识

学员观看鱼类解剖演示

学员正全神贯注地进行鱼类解剖实操

学员们积极分享学习经验、交流学习笔记
将中国经验应用于本国渔业,是学员们的共同期待。孟加拉国学员Khan Sabila Tahsin表示,生物絮凝技术和稻渔综合种养等技术对她的祖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在借鉴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来自佛得角的渔业工作者Patricia Helena Ferreira Silva也表示,中国的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更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对岛国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开太鱼国家级生态农场,学员们体验趣味“小龙虾垂钓”
产业考察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环节。在学习期间,学员们还前往养殖基地、低碳产业园等地开展调研。在开太鱼国家级生态农场,学员们体验“小龙虾垂钓”和插秧实践。泰国学员Trairat Chayuta感慨:“亲手完成插秧,让我真正理解了‘脚踏实地’的农业智慧。”马来西亚学员Nur Atirah Binti Azhar注意到,中国养殖户不仅注重产量,更关注生态系统健康,通过智能设备实现精准养殖。
来自非洲开发银行的喀麦隆官员Docgne Wongue Francois Xavier认为,中国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模式为非洲提供了新思路。塞拉利昂专家Foday Mary Nguanya对稻渔共生系统进行了专业评估:“该系统可减少30%化肥和25%农药使用,同时提高产值40%以上,为非洲农业转型提供了有力参考。”

学员学习中国毛笔书法

学员们体验龙舟。阳光下的笑脸,写满团队挑战的期待与兴奋

突尼斯学员Wissam展示他创作的鱼骨画
暑期学校还组织了书法、龙舟、漆扇与鱼骨画制作等文化体验活动。佛得角学员Daline Elisa Silva Fonseca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与现代海洋保护不谋而合。”泰国学员Sunthamala Phitcharat认为,这些文化体验让她体会到水产养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求知吧,即使远在中国也要前往。”来自孟加拉国的青年学员Parvez Md. Nayeem在结束学习后说道,“千年后的今天,我在这里找到了这句话的当代注脚。”对学员们而言,这次学习不仅是科技与文化交织的旅程,更搭建了宝贵的国际合作平台,承载了深厚的友谊。
“耕海牧渔”上海暑期学校项目负责人、水产与生命学院孙诤教授表示,暑期学校为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搭建了平台,希望国际学生把在中国的见闻感悟带回去,在共同探索水产养殖技术与文化的同时,为海洋可持续发展注入自己最大的力量。
2025年“耕海牧渔”上海暑期学校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水产生态养殖中心(CEA)、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上海)和亚洲水产学会协办。上海海洋大学依托水产养殖学科优势与丰富国际教育经验,已连续五届承办该活动,目前该项目已成为全球学子了解现代渔业、感知中国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