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中国南海研究院和海南省社科联联合举办的“中国(海南)-东盟2024智库论坛”在海口举行。与会的多位专家积极评价中国东盟在海洋领域取得的显著和务实合作成果,同时也指出复杂多变的全球形势和极端性气候灾害频发,让海洋领域面临的挑战日益增多。
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做主旨发言
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华阳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吴士存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当前南海规则秩序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没有南海海洋安全,一切合作都无从谈起”。
他建议,推动构建“南海行为准则”(COC)框架下的南海地区安全机制,这既是中国倡导的解决南海争议的“双轨思路”的重要推进,也是减少南海地区冲突和对抗,有效管控海上危机,建设以海上合作为主要内容的、基于规则的地区海洋新秩序的应有之义。
越南外交学院东海研究所副所长杜青海以《中越北部湾划界协定》《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成功签署为例,指出上述《协定》对北部湾区域的安全秩序、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沿岸渔民的生活,都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杜青海表示,只要当事国有足够的互信和意愿,通过不断的沟通和协商,就能寻求最大的共识,最大化实现彼此关切的利益。
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与东盟海洋合作提供新动能,实现互利共赢,也是此次论坛讨论的重要内容。
中国(海南)-东盟2024智库论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国与东盟海洋合作提供新动能”为主题
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林光辉指出,依托中国东盟海洋合作,挖掘南海区域的蓝碳潜力,可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海洋健康发展,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郑志华表示,中国和东盟国家可以在提供海洋公共产品领域积极作为,通过建立区域性海洋数据共享平台、开展海洋科技联合研究、制定区域性海洋环保战略等,共同构建健康的海洋生态和安全的海洋环境。
中国南海研究院副院长孙彦指出,海南在推动与“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可以重点围绕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医药等,推动海南成为中国—东盟海洋产业合作示范区。
中国(海南)-东盟智库论坛创办于2017年。本次论坛汇聚中国和东盟国家近20所智库单位、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及高校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科技力量赋能蓝色经济合作”“气候变化与渔业合作”“南海公共产品供给与海洋基础设施建设”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