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_fororder_未标题-1 拷贝
周日 19:00-20:00
听见

"听见“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南海之声”的一档音频访谈节目。

 

变迁中的中国,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记述的样本。个体是时代的主角,他们的过去、现在、未来构成了当代中国的面貌。

 

《听见》是一档访谈类栏目,意为“听别人的故事,形成对这个时代的见解”。我们会选择、采访、记录部分当代中国人,他们的身份可能是官员明星、可能是某个细分领域的领军人物、也可能只是普通百姓,但是选取的个体一定是有梦、有拼、有正能量,是“中国梦”的践行者,能够代表这个时代的人物。

 

在节目中,我们将用更为平等、客观、立体的角度,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他们的精神,由此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发展脚步和正在变化中的中国。

  • 听见_fororder_钟芳图片(85像素)
    闫钟芳
单集节目
  • 2019-12-12

    汪品先:“80后”与海

    2018年5月,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登上了“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9天的时间里他三次下潜到南海海底1400多米,每次观察取样的时间超过了8个小时。这是一位出生在二战时期的老人,他的人生经历厚重得像是一本书:年少公派留学莫斯科大学,艰苦条件下创办上海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再到引领南海深部计划,他见证着中国的海洋探索之路。他的名字叫做汪品先,1936生人,如今依旧每天从早晨8点半工作到晚上十点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见汪品先。

  • 2019-10-08

    詹春珮:90后海上花木兰

    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刚刚加入上海海事局的90后女生詹春珮主动请缨,参与到“海巡01”轮在南印度洋失联客机的搜寻任务中。就这样,她成为了“海巡01”轮上第一名女性船员。如今,28岁的詹春珮,是中国交通海事系统第一位远洋无限航区女性驾驶员,她现在的岗位是“海巡01”轮见习大副。2019年9月26日,“海巡01”轮靠泊在位于长江口的海事基地码头,我们一起听见这位不一样的90后女生——詹春珮。

  • 2019-08-08

    西田聪:说相声的日本人

    2002年,日本舞鹤市的一位8岁小学生,来到了中国大连,参加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音乐交流活动。他很喜欢中国,高中毕业后成功考入了北京语言大学,一路从留学生变成了这里的日语外教。他还爱上了中国相声,拜了有名的相声洋教头丁广泉先生为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见西田聪的故事。

  • 2019-08-08

    宋坤:不为彼岸只为海

    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环球航海赛事之一。这是一项非专业赛事,40%的参赛船员在报名参赛和赛事培训之前没有任何航海经历,他们凭借对于大海的热爱和勇气前来参赛。比赛分为赛段赛和全程赛,如果是参加全程赛的船员,意味着需要花11个月的时间,航行总共4万海里,横跨六大洲,环绕地球一圈。青岛姑娘宋坤参加了2013-2014克利伯全程赛,是中国第一位完成环球航海的中国女性

  • 2019-08-08

    兰会云:别人家的班主任

    2019年的6月,一个高三毕业班从山西朔州到上海1850公里的骑行,引发了一波关注热潮。这场骑行上了 “热搜”,《面对面》、《新闻周刊》知名电视栏目、《人物》杂志、澎湃网等纷纷以自己的角度报道了这场骑行。兰会云,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一中633班的班主任,他就是这场骑行的设计者和带队者。这个平日里被同学们爱称为 “兰哥”的班主任,下雪天,带他们打雪仗;节假日,去孤儿院慰问;考试前,领着他们涂鸦全校的下水道井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见 “别人家的班主任”兰会云。

  • 2018-06-012018225

    杨多杰:讲茶的年轻人

    近些年,更多的中国人开始品茶,并且迫切地希望了解茶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杨多杰就是一位传播茶文化的80后,他用一口地道的京片子,用各种时尚的新媒体,讲述这片穿越千年的树叶。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因为他,喜欢上了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见讲茶的年轻人—杨多杰。

  • 2018-06-01201834

    从栾玥到栾越:我和琵琶穿越生死

    有的人的一生会与一样东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今天的主人公栾越和她的琵琶。 栾越少时的记忆,大多是在练习琵琶; 有关青年的主题,是和琵琶一起,涉猎流行、摇滚、即兴、宗教等跨界音乐,站上“迷笛”、“摩登天空”大型音乐节的舞台; 而她一生最大的难题,则是带着再弹琵琶的憧憬,穿越“癌症”、“高位截瘫”这些可怕的生命考验。  “向死而生”,今天让我们一起听见栾越的故事。

  • 2018-06-012018311

    小北川:我的这十年

    北川,原名刘明富,他是汶川地震造成的630名地震孤儿之一,家里三口人在地震中遇难,那一年他11岁。 中国的知名纪录片导演焦波收了北川做徒弟,和他做师兄弟的一共6人。十年来,焦波先后几十次回到北川县教他们学习摄影,鼓励他们自由创作,同时用摄像机记录他们的成长。 如今,这六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小北川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导演、摄影师,跟着焦波拍纪录电影。同时,他自己执导的《轮椅上的女孩》 ,在国际纪录片庆典上拿了最佳导演奖。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十年了,十年的时间,都发生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听见小北川的故事。

  • 2018-06-012018318

    尹智君:如果不是老舍茶馆,我就是国企普通女职工

    提起“老舍茶馆”,不但在北京家喻户晓,就是在外埠,甚至在国外,知道这个字号的人也不少。从1988年12月15日开始,除了大年三十“京剧”讲究封箱不能演出之外,每天晚上,老舍茶馆都会上演一场京味文化大餐,相声、京剧、抖空竹、含灯大鼓等等悉数亮相,台下的观众喝着大碗茶, 品着京味小吃,看着表演,颇有些穿越到老北京的感觉。如今,“老舍茶馆”已然成了北京这座六朝古都和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地标。尹智君是老舍茶馆的第二代掌门人,她说如果不是老舍茶馆,她应该是个没什么作为的国企普通女职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见尹智君的故事。

  • 2018-06-012018325

    叶云川:追逐格莱美的中国音乐人

    叶云川是一位普通的中国音乐人,他在2003年创立了一家叫做“瑞鸣”的音乐公司。有意思得是,他是为数不多的在格莱美注册的中国会员,每年他都自费把作品邮寄到美国参加评选,这是一件听上去简单,但做起来比较复杂的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见追逐格莱美的中国音乐人叶云川。

  • 2018-06-01201841

    徐则臣:一个作家与世界的关系

    徐则臣,是近年来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70后作家,他的《如果大雪封门》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4年凭借《耶路撒冷》获得老舍文学奖,,这个奖项也让他成为老舍文学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人们这样评价徐则臣:他是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他的作品 “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见作家徐则臣。

  • 2018-06-01201848

    西川:这个时代的诗人

    西川,1963年生人, 80年代起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与海子,骆一禾被誉为北大三剑客。80年代末,随着海子、骆一禾的相继去世,中国现代诗歌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如今的西川,依旧是诗人,不过也是散文家、翻译家,平时也画画。有人这样评价西川,说他是中国最具有国际影响、最具有国际化性质的诗人。诗人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诗人又如何用诗歌表达当代中国?今天我们一起听见诗人西川。

  • 2018-06-012018415

    最后的男旦:胡文阁

    上世纪九十年代,他是中国第一个男扮女装,女声男唱的大众歌星。2001年,他拜师京剧大师梅葆玖,成为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唯一的梅派男旦继承人。是红极一时,还是流芳百世。这是胡文阁用一生来回答的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见最后的男旦—胡文阁。

  • 2018-06-012018422

    郭柯:从《三十二》到《二十二》

    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八年间,先后有20万中国女性被迫充当日军“慰安妇”,大部分女性在当时被残害至死或承受不了屈辱而自杀,只有一小部分幸存下来。到了2012年,公开资料显示,幸存的慰安妇只剩32人,到201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22人。 《三十二》和《二十二》同时也是两部纪录片的名字,导演郭柯用这两部影片记录下了这些逐渐逝去的老人的故事,记录下了曾经的这段历史留给当代的痕迹。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见导演郭柯。

  • 2018-06-012018429

    库尔班江:我从新疆来

    新疆,一片广阔、美丽、富饶的土地,它占中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尽管如此,在很多人的心中,新疆总有几分遥远和陌生。 2014年开始,一位新疆维吾尔族小伙子尝试用采访、拍摄人的故事,消弭这种陌生感。 《我从新疆来》、《我到新疆去》是三本厚重的书,是在央视平台播出的两部纪录片,是一种真实、朴素的力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听见这位80后新疆小伙子库尔班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