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泰联合拍摄的纪录片《方舟—布氏鲸》首播。该片是首部布氏鲸4K纪录长片,历时7年跟踪拍摄,展现中泰科学家携手为布氏鲸打造“生命方舟”、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积极实践。今天的节目,我们就来讲述中泰两国科学家携手保护布氏鲸的故事。
你能想象一头公共汽车那么大的鲸鱼从你面前游过时候的震撼吗?一头成年布氏鲸就有那么大!11米长,20吨重!每天吃掉小鱼200公斤!布氏鲸是大型须鲸、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016年,广西科学院研究人员在北海涠洲岛海域发现布氏鲸,并确认这是中国沿海目前已知的唯一稳定大型鲸鱼种群,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它们的数量为大约70头。而10多年前,泰国湾海域就发现了布氏鲸。为了证实北部湾与泰国湾的布氏鲸群是否有关联,中泰两国科学家携手开启了“寻鲸”之旅。
每年的四月和十月,布氏鲸会出现在北部湾涠洲岛海域进行捕食和交配,然后便会消失数月。科研人员推测,布氏鲸可能是顺着洋流,经过南海迁徙到泰国湾海域。为了证实这一推测,长期跟踪拍摄鲸鱼的广西科学院副研究员陈默决定前往泰国一探究竟,如果在两国海域出现的布氏鲸的背鳍一模一样,那就证明是同一个鲸群。
于是,来自中国和泰国的海洋动物专家组成了联合研究小组。据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海洋和海岸资源厅的专家帕查拉蓬介绍,泰国从2010年开始对布氏鲸展开跟踪研究,通过拍照区分个体差异,并且给它们都起了名字,截至目前泰国有记载的布氏鲸有156头。但是经过仔细比对,北部湾与泰国湾的布氏鲸并不属于同一个群体。
双方的合作并未因此停滞,而是转向了新的方向,那就是如何将保护布氏鲸与出海观鲸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的同时为当地创造旅游收入。
几年前,当广西北海涠洲岛海域发现海洋巨兽布氏鲸的出没后,大量游客接踵而至,2024年面积不到25平方公里的涠洲岛接待游客超过220万人次,都是为了出海观赏布氏鲸捕食的壮观场景——一头十几米长的巨型鲸鱼从茫茫大海中探出头来,张开大嘴让成百上千条活蹦乱跳的鱼儿进入它巨大的口腔之中,然后合拢大嘴,这个令人震撼的画面可以持续数秒,对游客是极具吸引力的。
但是这种对布氏鲸围追堵截式的观赏,对其生活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快艇的噪声,对依靠体内声呐系统辨别方向的鲸鱼造成干扰,导致迷路。此外还有海里的塑料垃圾、快艇释放出的燃油,都对鲸鱼的生存构成威胁,有的布氏鲸群为了避开白天人类的干扰不得不改为夜间捕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陈默认为,泰国在发展观鲸旅游项目的同时摸索出来的保护海洋动物生存环境的经验值得借鉴。他邀请从事观鲸旅游项目的泰国专家到广西涠洲岛进行交流,介绍泰方如何实施严格的出海观鲸规则,只有把鲸群保护得越好,观鲸旅游产业才能得到持久发展,建议因地制宜,研究出适合涠洲岛观鲸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泰国海洋与海岸资源厅专家还应邀来到涠洲岛的学校,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述如何保护布氏鲸。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涠洲岛的海洋生态保护状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北海市划定了布氏鲸自然保护区后,每一位游客在参加出海观鲸项目之前,都会被要求仔细阅读观鲸手册,让游客们认识到他们是去鲸鱼家里做客。当地环保机构也经常组织学生去海边捡拾被海水冲上岸的垃圾,老师会借此机会讲述海洋垃圾的危害,以及如何循环利用废弃物以减少垃圾数量。
中泰科学家还利用无人机收集布氏鲸呼吸时喷出的液体,用以研究其遗传基因,用水下探测器首次记录了布氏鲸母子水下“对话”的珍贵影音,还拍摄到了布氏鲸的求偶行为和夜间捕食行为。中泰两国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正一点点揭开生活在北部湾和泰国湾两地的布氏鲸的神秘生活轨迹,这些来自一线的研究成果对保护布氏鲸至关重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雌性布氏鲸带着幼鲸回到北部湾,这里已经成为布氏鲸生活和繁衍后代的家园。泰国海洋生物保护专家表示,中泰在保护布氏鲸方面的合作和研究成果非常有价值,希望这一合作能拓展到区域内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