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签署行政令,宣布从8月7日开始正式对60多个美国贸易伙伴国按照新标准征收关税。在东南亚国家中,缅甸、老挝被征收的“对等关税”税率为40%,菲律宾、泰国、柬埔寨等国为19%,越南为20%。
关税会对这些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经济格局和产业链版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围绕这些问题,南海之声《南海圆桌派》专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昆。
特朗普关税“看人下菜”背后的算计
南海之声: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实施差异化关税政策并迫使其开放市场,战略意图是什么?
骆永昆:美国的关税政策是经济战略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双重工具:一是通过差异化关税,比如对越南、泰国等顺差国施压,对缅甸、老挝等小国实施惩罚性税率,直接削减贸易逆差,同时迫使东南亚单向开放农业、轻工业市场,挤占柬埔寨、老挝等国的本土产业空间;二是争夺区域经济主导权,借关税干预重塑关键产业链——例如以印尼镍矿资源为支点抢占新能源供应链,并削弱马来西亚、菲律宾的电子产业优势。
南海之声:特朗普称,美国会对通过东南亚国家转运输美的其他国家商品征收40%关税,也就是所谓的“转运条款”,这个条款是不是针对中国?您怎么看该条款的用意?
骆永昆:可以说,特朗普试图通过经济胁迫对冲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然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已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RCEP等机制,并即将升级自贸区3.0版,经济融合态势难以被单边关税打断。东南亚国家普遍不愿接受美国的“转运条款”,该条款不仅冲击东南亚与中国紧密的经济联系,也影响其与其他国家的贸易。东南亚国家正面临两难:既要规避美国打压,又需维护与中国的合作,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
2024年9月24日,第21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拉开帷幕。
东南亚国家如何应对?
南海之声:这些举措将对东南亚区域经贸格局产生哪些影响?
骆永昆:美国征收高关税之后,东南亚国家本土农业与轻工业,比如越南纺织业、柬埔寨农产品等,将承受冲击,贸易额可能会下降。另外,供应链、产业链以及贸易的方向都会发生改变,影响就业和民生。最后,高关税更是对整个地区经济机制的一种破坏,打乱了东盟经济共同体与RCEP等一系列的区域一体化进程。美国通过关税这种经济胁迫的方式,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来对东南亚施加压力,这损害了美国的信誉,还将酿成多方共损的僵局。
南海之声:东南亚国家如何应对关税政策带来的挑战?
骆永昆: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影响是破坏性的。应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需要通过双边、多边甚至更大范围的合作。一个是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RCEP为核心抓手,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等现有机制,同时拓展东盟与中国、海合会的三边合作,构建更广阔的区域合作网络。另外一个是,东南亚国家要把发展合作作为共识。通过加强内部团结与经济稳定发展来抵御外部冲击,避免因外部压力导致地区内部分化。在关税协议谈判期间,东南亚国家间的领导人互访明显增多。这些会谈的核心议题始终围绕如何稳定经济发展、深化东盟经济一体化。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国家正通过深化区域合作机制,在保持发展共识的基础上有效管控内部分歧,从而共同应对美国政策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
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
美国关税政策能成功吗?
南海之声: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近日的一次表态中预测,美国加征关税的最终做法可能只是徒劳。他提到,任何政府都可以不按照经济原则做事,但是经济的法则并不会消失,怎么理解他的这句话?
骆永昆:特朗普政府这种逆全球化而行的高关税政策,实际上是对经济规律的公然违背,最终结果必将适得其反。首先,特朗普这些做法无疑阻断了现有的经济联系,破坏了现有的合作机制。不仅遭到很多国家反对,甚至是欧盟、日韩等传统盟友也表达了不满。更促使中国、东南亚和欧洲等主要经济体加速推进新的区域合作机制,如《2045东盟共同体愿景》等。其次,该政策与美国宣称的“美国优先”目标自相矛盾——关税成本最终转嫁给了美国消费者。最后,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把发展作为自己的第一要务的广泛共识。目前很多现有的贸易协定,都在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美国一意孤行的结果,只能是加速推动形成排除美国在外的多边经贸体系,最终削弱其自身的全球影响力。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贸易政策,终将被证明是全球化浪潮中的一场徒劳和闹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