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国政府在继2024年划设黄岩岛领海基点基线后,再次宣布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决策不仅是中国在南海地区生态治理领域迈出的关键一步,更是一项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新举措——通过生态保护和科学治理来消解地缘政治的紧张,用建设性的共同利益超越传统的零和博弈。
2025年9月1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范围及功能区划等基本情况。
黄岩岛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具有全球重要性的海洋生态系统。然而,在成为国际瞩目的焦点之前,它已经承受了数十年的系统性破坏,谱写了一部从原始天堂到生态灾区的历史教训篇章。
黄岩岛是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环礁,这一独特的地理特征使其成为南海广阔海域中一个不可替代的生态节点。
早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研究就表明,南海沿岸的渔业资源在过度捕捞后能够奇迹般地恢复,其背后的秘密就在于像黄岩岛这样的离岸珊瑚礁。这些珊瑚礁是区域渔业的“种源库”和“生命方舟”。黄岩岛等离岸珊瑚礁通过洋流将大量的鱼类和珊瑚幼体输送到南海的各个角落,为整个区域的渔业资源和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补给。
黄岩岛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维系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基石,这里不仅是数百种珊瑚的家园,也是金枪鱼等洄游性鱼类穿越南海时的重要“补给站”。
然而,这片珍贵的海洋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间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根据历史资料,越战期间,黄岩岛曾被美军用作废弃弹药的抛掷场所;战后,又一度成为美军的靶场。这些军事活动无疑对脆弱的珊瑚礁生态造成了初步的物理性破坏。
菲律宾渔民用氰化物捕鱼对珊瑚礁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图片来源南海之声视频《是谁在南海下“毒”?》)
更为致命的打击来自20世纪末期开始猖獗的破坏性捕捞活动。来自菲律宾的渔民长期在黄岩岛及周边海域实施氰化物捕鱼、炸药捕鱼等掠夺性作业。氰化物捕鱼通过向水中倾倒剧毒化学品来麻痹鱼类,虽然能轻易捕获目标鱼种,但会导致珊瑚礁大面积白化死亡,并毒杀所有无法逃离的海洋生物。炸药捕鱼则更为直接,爆炸冲击波会将珊瑚炸得粉碎,将生机勃勃的海底花园瞬间夷为平地,形成一片毫无生机的“海底沙漠”。这些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是系统性且几乎不可逆的。
长期的破坏性活动使得这片珍贵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卫星图像显示,在2012年之前,潟湖内已有大片区域的珊瑚礁出现退化迹象。这些伤痕不仅记录了有关国家破坏性行为的贪婪与短视,也为后来的保护与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012年成为黄岩岛命运的转折点。中国政府实现对黄岩岛的有效控制和管辖后,立即着手进行系统性的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使得这片饱受创伤的海域迎来了新生的希望。
自2012年以来,中国通过现场执法力量,有效阻止了外国渔民在黄岩岛潟湖内的破坏性捕捞活动。这一举措从根源上切断了对珊瑚礁生态系统最直接、最致命的威胁。同时,中国开始对黄岩岛及其周边海域进行常态化的科学考察和环境监测,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在黄岩岛执行了严格的保护和休养生息,通过阻止破坏性活动并实施科学监测,中国的治理与执法活动为珊瑚礁的自然恢复创造了必要条件。
黄岩岛海域图
科考报告为自然保护提供坚实基础。经过十余年的休养生息,黄岩岛的生态恢复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7月,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一份关于黄岩岛的调查评估报告,为这一积极变化提供了扎实的科学证据。
该报告指出,黄岩岛的海洋生态系统“丰富”,环境质量“优良”。报告特别提到,在潟湖内发现了曾被认为因过度捕捞而濒危的大砗磲种群,这被视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改善的一个关键指标。
这份报告的发布,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它不仅系统性地展示了中国在黄岩岛的生态治理成果,也成为反击菲律宾等方面指责中国破坏环境的有力证据。报告所呈现的客观科学数据,证实了在有效管控下,受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确实具备惊人的恢复潜力,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奠定坚实基础。
设立黄岩岛自然保护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海洋治理战略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从法理宣示到科学化、生态化治理的完整逻辑链条。
黄岩岛领海基线示意图(来源:玉渊谭天)
2024年,中国政府宣布了黄岩岛的领海基点基线。这一举动是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中国国内法《领海及毗连区法》,对其主权范围内岛礁法律地位的明确界定。它为后续的一切管辖行为,包括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和执法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在法理基础得以巩固之后,设立自然保护区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下一步。这一决策体现了中国一以贯之的治理思路:主权是前提,管辖是手段,而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目的。这与中国国内近年来大力推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一脉相承。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将特定海域纳入严格的法律保护框架之下,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的海洋生态保护和渔业管理工具之一。
此举也表明,中国的海洋战略正在从传统的资源开发和安全维护,向更加综合、更具前瞻性的生态系统管理和全球环境治理引领者的角色转变。通过在黄岩岛这一具有重要地物和生态典型性区域建立保护区,中国不仅展现了履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大国担当,更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引领周边国家相向而行、共建美好家园的宏伟决心。
设立黄岩岛国家自然保护区,客观上也打破了西方和部分声索国长期构建的“中国威胁论”和“南海军事化”叙事,展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善意和意图。
2024年5月15日,菲律宾以有组织的渔船在公务船配合下侵闯中国黄岩岛海域。
在黄岩岛,中国的行动轨迹清晰地指向了“生态化”而非“军事化”。这一系列以保护为核心的举措,与军事化叙事形成了鲜明对比,实际打破了许多阴谋论和蓄意抹黑。设立黄岩岛自然保护区的举动,也是对某些国家企图通过“坐滩”、扩建、搞“联演联巡”等方式将南海问题政治化、安全化的行径的有力回应。通过这种鲜明对比,中国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真正的主人,才一直是整个家园的保护者和建设者。
面对他方的挑衅行为,中国选择的回应不是简单的军事对峙,而是更高维度的建设性行动——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将争议的焦点从主权冲突引向生态保护的共同责任。这种“用治理代替对抗”的策略,不仅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为问题的最终解决提供了更具建设性的可能性。
设立黄岩岛自然保护区,其意义远不止于一个岛礁的生态恢复或一次地缘政治的博弈。它是一次历史性的开创,为充满纷争的南海地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理思路,即用保护阻止侵占,用珍爱遏止破坏,用治理代替对抗。
这一举措是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思想在海洋领域的生动实践。它表明中国不仅致力于保护陆地家园,也同样珍视和呵护广袤的蓝色国土。同时,这也是对“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印证。通过保护南海这一重要的国际航道和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点区域,中国展示了愿意为地区乃至全球的公共利益做出贡献的决心。
黄岩岛海域图
毫无疑问,设立黄岩岛自然保护区将是南海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是对《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精神的重要发扬,也为正在谈判中的“南海行为准则”(COC)注入了新的、积极的动力。环境合作一直被认为是COC框架下最容易达成共识、最少政治障碍的领域之一。
中国的这一举措,为将南海打造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提供了新探索、新思路和新实践。它向所有相关方表明,除了对抗和纷争,还有一条通往合作与共赢的道路。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治理模式,能够超越传统的主权纷争,为地区带来和平、稳定与共同繁荣。
未来,中国必然引领各相关方在更多争议海域开展更多生态保护合作,建立跨国界的海洋保护区网络。而属于南海的未来,将不再是冲突的阴云,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国共享繁荣的蓝色希望。
(作者:杨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海研究专家委员会”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