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上有一种论调,声称中国1947年才声索南海诸岛主权,比如维基百科网站“Spratly Islands Dispute”词条,就声称中国于1947年绘制南海断续线地图才声索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主权。而1935年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公布《中国南海各岛屿图》与《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的主权宣示行为,则被有意淡化了。
1935年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公布《中国南海各岛屿图》
根据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第一期会刊,由于当时中国出版图籍错漏百出,边界时有出入,因此在1930年,由内政部召集各部召开会议研讨制定水陆地图审查规则,1933年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正式成立。参与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如内政部负责行政区划等项内容审查,外交部负责国界、条约关系地等,教育部则负责学术名词、沿革、气象、图籍用途等。
1935年1月,中国政府公布南海诸岛132个地名的中英文对照表《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名对照表》。
自1933年6月7日成立之日起,至1934年12月底,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共举行26次会议,其中12月21日召开的第25次会议上,审定了172个中国南海各岛屿华、英岛名,并刊登于1935年1月出版的第一期会刊上,4月出版的第二期会刊则刊登了《中国南海各岛屿图》。
而上述地图的绘制由来有自,其基础正是中国获得南海诸岛主权的长期历史实践。从地图的绘制而言,与明清以来将命名为“长沙”“石塘”的南海诸岛绘制于《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等疆域图上的做法一脉相承,南海诸岛在地图上的呈现由“长沙”“石塘”代指的群岛细化为个体的岛礁滩沙。此后中国地图上南海诸岛的绘制便以此为范本,标注南海诸岛范围与岛礁名称。
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绘制,未注绘者,纸本双色套印,24块拼合而成。(来源:网络)
中国拥有南海诸岛主权建立于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具有发现、命名、开发利用、行政管辖的完整证据链条。但是,早期西方国家“获得”主权的方式却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往往是来到一块“未知”土地、插旗鸣炮就“获得”主权,这种主权获得是建立在漠视原住民权利的基础之上,也让英国、法国、日本尽管在南海诸岛见到驻岛生产的中国渔民,仍将其视为“无主地”。
1947年,法国欲就西沙主权与我进行仲裁时,时任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馆参事衔一等秘书、代理馆务邱祖铭曾针对古代中国的领土管辖方式指出:“按照国际公法,无主荒地之占领,依照占领时之国际法规,我国将该岛划归粤省管辖时,远在国际法成为专书之前,只有渔人前往,自无设官之必要。”
1909年,清朝广东水师提督李准代表中国政府首次巡视西沙群岛,宣告西沙群岛为中国领土。
而领土主权法律理念与实践的差异,客观上也为西方国家侵占南海诸岛主权提供了“依据”。认识到上述差异带来的危害后,中国政府遂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方式宣示主权,如李准巡视西沙群岛,便受到西方世界的认可,尽管在他们的眼中,李准巡海是“占领”,而不是对本国领土的主权宣示。
采用西方人接受的方式来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发生在近现代时期的方方面面,而当时一批学贯中西的专家学者,便承担了上述重任。
“为满足英文读者长期以来的需求”,1935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了《The Chinese Year Book 1935-1936》。不同于1921年起英国人伍赫德主编的《The China Year Book》,这是第一本完全由中国人编写的英文版《中国年鉴》。
《中国年鉴》共计45章,包括历史、地形、气候、人口、军队、产业、文化、宗教、政府机构等各个方面,撰稿人囊括了顾颉刚、竺可桢、王世杰、翁文灏等各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抗战期间,《中国年鉴》顶着炮火仍坚持在各地出版,据不完全统计,此后还更新了1936-1937年版、1938-1939年版、1940-1941年版、1943年版、1944-1945年版,其中如1940-1941年版,就是在印度由Thacker & Co.公司出版的。
由中国人编写的英文版《中国年鉴》(1936-1937版)
从1938-1939年版开始,英文版《中国年鉴》便肩负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抗战的责任。时任国际事务委员会主任徐淑希在该版前言中指出,这版是战争专辑,其中有四分之三的内容是探讨战争及其相关问题。徐淑希说:“正当1937年版已成为国民政府在日本摧毁前重建中国所取得成就之明证时,我们希望本版亦能致力于为未来保存一份记录——记载中国人民如何以悬殊之力成功保卫自己的国家及其与世界(包括侵略者在内)共有的文明所付出的英勇努力。”
为英文版《中国年鉴》编制的英文版《中国地图》则明确展示了中国人民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在1936-1937年版《中国年鉴》中,《中国地图》作为附册单独印行。地图带有砖红色硬质封皮,题名为MAP OF CHINA,下书Drawn Specially for the Chinese Yaer Book,By Sheng-tsu Wang(王成组)。
王成组是中国近代最早留美学习地理学的学者之一,1929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地理学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在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其学术研究特点兼具民族特色和西方视野,具备深厚的英语功底,这或许是他成为英文版《中国地图》作者的原因。在这版《中国年鉴》中,王成组还承担了“中国东北”部分的写作任务,系统阐述了日本对东北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情况。
英文版《中国年鉴》(1938-1939年版)附《中国地图》中的“南海地图”,岛礁标注参照1935年中国官方命名。
《MAP OF CHINA》的右下角为小方框框起来的“South China Sea”,通过采用与中国大陆同样涂色、岛礁标注1935年中国官方命名的方式,以英文向国际社会宣介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
1938-1939年版英文版《中国年鉴》同样绘制发行了英文版的《中国地图》。该地图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图书馆仍有收藏。
董显光领导的国际宣传处在抗战期间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侵华真相、传播中国军民抗战决心与成绩。
1937年11月,为了争取外国援助与国际舆论,国民党中央成立了专门开展外宣工作的国际宣传处,由留美归国的知名新闻界人士董显光领导。宣传处下设编撰科,负责外文出版物编撰等。1938年2月起,该处隶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并在外宣重镇纽约设置了中央宣传处驻美办事处。此外,在伦敦等地也设有分支机构。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国际宣传处先后出版各种揭露日本暴行,宣传中国抗战及重要人物谈话的外文刊物 290 多期,向国外发送宣传照片 11000 多张,宣传对象也包括日本。由此可见,1938-1939年版《中国年鉴》应是得到外宣系统的宣传推广,因此在国际上有更为广泛的分布和收藏。而同样伴随《中国年鉴》中抗战主张一并得到宣传的,还有中国在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
1948年2月,中国政府正式公布《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这是图中所附《南海诸岛位置图》。
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5年,中国终于取得胜利,从日本铁蹄下收回包括南海诸岛在内的被占领土。
1947年内政部等各部门召开会议讨论南海诸岛范围时,沿袭了1935年公示的范围:“南海领土范围最南应至曾母滩,此项范围抗战前,我国政府机关学校及书局出版物均以此为准,并曾经内政部呈奉有案,仍照原案不变。”而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主张,也在中国收复失地后,伴随着对南海诸岛的管辖与开发行动,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
(本文作者刘延华,系中国南海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大学李孝聪教授、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雷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莫晓霞亦对本文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