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倒挂金钩划过热带艳阳,藤条编织的球体在空中划出金色弧线——这不是足球,而是风靡东南亚的“空中芭蕾”——藤球(Sepak Takraw)。
缅甸蒲甘附近的村庄里,几个小孩正在玩藤球
早在11世纪,东南亚的壁画与史诗中已出现藤球身影。在泰国它叫“Takraw”,菲律宾称“Sipa”,缅甸唤作“Ching Loong”,不同名称背后是相同的欢腾场景:村民围成圈,用脚背、膝盖甚至额头颠起藤球,不让它落地。这种以藤条手工编织的球体,曾是节庆庙会的灵魂道具,承载着代际相传的社区情感。
一名男子在工作坊编织用来进行藤球比赛的藤球
在传统工艺中,一颗标准的藤球并非易得之物。工匠会选取柔韧而坚固的藤条,经过浸泡、削皮、晾晒等多道工序,使其既保留韧性又不易断裂。随后,藤条被一圈圈精确编织成中空球体,通常由十二条或更多藤条交错构成,形成弹性十足的六边形与五边形结构。
这种纯手工的编织不仅保证了藤球在空中的轻盈与稳定,也让每一颗藤球都带着手艺人的指纹与温度。如今,虽然现代比赛常使用合成纤维制球以适应高强度赛事,但在许多村落和民间比赛中,藤条编织的藤球依然是人们心中最“正宗”的选择。
2025中国-东盟藤球邀请赛,马来西亚队与缅甸队比赛现场
进入20世纪,藤球从市井街巷呼啸着撞进专业赛场。13.4米×6.1米的矩形战场中央,羽毛球网般的屏障被绷紧的瞬间,一场超越地心引力的对决就此展开——运动员腾空翻跃,倒挂暴扣如霹雳贯顶;凌空抽射撕裂气流,龙卷风式转体扣杀在半空划出金色残影。这种独特的运动美感,使藤球成为东南亚体育赛事的亮点之一,也常出现在东南亚运动会等区域性比赛中。
缅甸仰光的街道上,百姓在进行藤球的比赛
泰国曼谷一公园里,人们正在进行藤球比赛
马来西亚民众在一寺庙里玩藤球
在东南亚,藤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纽带。它出现在校园操场、渔村空地、城市公园,男女老少皆可参与。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藤球是成长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社区而言,它是凝聚人心、传递技艺与精神的重要媒介。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海滩上,几个人在日落时分玩藤球
近年来,随着东南亚文化的国际传播,藤球也被引入欧美、东亚等地区,成为了解东南亚体育与民俗的重要窗口。
晨雾中的乡村球场、夜色里的城市公园,藤球在欢呼与笑声中飞舞。它早已超越了体育竞技的范畴,成为一种连接人与人的语言——传递着技艺、情谊与自豪感。伴随每一次凌空的抽射与敏捷的腾跃,这颗藤条编织的小球,把热情与传统一同送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