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面展示中国海外移民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目前珍藏有6万余件文物。其中,海外华侨支持抗战的实物是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南侨机工”)群体为核心的系列文物尤为珍贵。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南海之声专访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宁一,共同揭开这段尘封却永不褪色的记忆。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 宁一
南海之声:目前,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藏中与南侨机工相关的抗战实物数量大致为多少?这些实物主要包含哪些类型?
宁一:目前我馆馆藏实物已突破6万件,其中华侨支持抗战的文物是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体系化收藏。特别要强调的是南侨机工相关文物,这个特殊群体在抗战时期展现的家国情怀最具代表性——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响应陈嘉庚号召,毅然回国投身滇缅公路运输。这些实物涵盖证件、信函、生活用品、劳动工具等多类,既有运输药品的专用皮箱、修理汽车的帆布工具包,也有行军床等个人物品,更有战后获得的奖状证章等,完整呈现了他们从抗战到建设的生命轨迹。
南侨机工郭六成在滇缅公路上使用的行军床
(郭六成之子郭振华和孙女郭文丽捐赠)
我们接收的不仅是实物,更是3200多个鲜活生命的集体记忆。每位南侨机工都是历史长河中的闪光个体,他们的故事带着温度与情感。例如新加坡华侨郭六成使用的行军床,历经80余年仍可正常使用,床体油渍血迹见证了滇缅公路的艰险;他运输药品的皮箱,缅甸购买、穿越烽火,成为移动药库。这些细节的挖掘,让我们意识到:文博工作者的使命不仅是保管,更要通过多维度考证还原历史真相,像拼图般构建完整叙事,让3200多个个体从数字回归有血有肉的人。
南侨机工郭六成用来装药品的皮箱
(郭六成之子郭振华和孙女郭文丽捐赠)
南海之声:针对这些非标准化文物,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采用了哪些针对性鉴定方法?
宁一:我们建立三重验证体系:首重人物核验,比对云南省档案馆保存的南侨机工名录(已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次重本体鉴别,确认物件年代特征与流传有序性;三重细节还原,通过家书内容、证件样式、工具形制等与1939-1945年历史细节交叉验证。比如陈嘉庚签发的介绍信,我们不仅核对南侨总会公章样式,还比对同期其他信件书写习惯,确保真实性。这种工作如同历史拼图,当不同后裔捐赠的物件在博物馆汇聚,人物形象便愈发丰满。
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为许志光母亲及妻子签署的回国优待信函
以南侨机工许志光藏品为例,这封陈嘉庚亲笔信验证了三个维度:人物档案(许志光确载于1939年南侨机工名录)、本体特征(信纸为当时南侨总会专用公函纸)、历史细节(信中提及“帮助国家输足钦佩”八字评语,与同期其他介绍信表述一致)。更珍贵的是,信中记载许志光安排母亲妻子返乡的细节,折射出南侨总会不仅招募机工,更细致解决其后顾之忧。这种个体叙事与宏观历史的交织,正是我们收藏的核心价值。
南海之声:南侨机工的贡献不仅在于物质保障,更在于精神引领。在和平年代的今天,如何看待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
宁一:南侨机工的故事告诉我们,家国情怀从来不是抽象概念。他们中有13岁谎报年龄参战的少年,有49岁变卖家产回国的长者,更有女扮男装的花木兰式人物。南侨机工张光旺曾在日记中写到“修好一辆车就是勋章”,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抉择,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当社会需要时,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守护者。就像新加坡华裔青年重走滇缅公路时感慨的——先辈用生命诠释了“根在华夏”。我们作为文博工作者通过口述史、数字化档案等方式,让历史记忆活态传承,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正是文明守护的当代注脚。
南侨机工李飞鹏的修车工具
(李飞鹏之女李雯湘、李文淑捐赠)
南侨机工利汉平的修车用帆布垫
(利汉平之子利果林捐赠)
南海之声: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侨群体在抗战中还做出了哪些贡献?
宁一:华侨是中华民族特殊而重要的群体,他们在抗战中展现的贡献主要有:经济援战(全球华侨持续捐赠占军费重要比例)、人力参战(3200多名机工、数百名飞行员回国)、舆论争取(海外侨团通过华文媒体争取国际支持)、组织凝聚(抗战期间海外侨团数量激增,民族意识空前觉醒)。这些贡献不是零散的个人行为,而是有组织的集体行动,证明华侨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正如滇缅公路纪念碑所刻:三千多名热血奔腾的南洋华侨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种精神跨越时空,至今仍在激励我们——每个时代的守护者,都在用不同方式续写属于中华民族的壮丽篇章。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