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应当进行庄严的反思——不仅要缅怀那些与法西斯主义英勇抗争的人们所作出的巨大牺牲,更要审视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这一诞生于战争废墟之上的秩序,为包括东亚和东南亚在内的世界多个地区奠定了和平、重建与合作的基石。在这一变革时代留下的诸多遗产中,南海问题尤为突出——这一地区的战后格局源自二战时期的决策,而其稳定性至今仍是检验战后国际秩序韧性的试金石。
南海资源丰富,又扼守重要海上通道,长期以来一直是战略关注的焦点。然而,当代南海秩序的确定,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密不可分。1945年日本战败前,曾占领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多岛礁,并将其纳入战时军事体系。随着战争结束,同盟国着手瓦解法西斯政权的领土扩张,尽可能恢复战前主权格局,日本的占领就此终结。
在这一过程中,《开罗宣言》(1943年)和《波茨坦公告》(1945年)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盟国文件明确要求:日本通过侵略夺取的领土必须归还原属国。日本投降后,中国政府恢复了对南沙群岛的管辖。1946年,中国海军部队重返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行使主权,设立行政标识并重新勘定命名。1947年发布的官方地图更标注了如今广为人知的“断续线”,彰显了中国基于历史和有效管辖形成的主权和权利主张。
《开罗宣言》相关资料画面
从国际法和历史传承的角度看,这一战后安排绝非随意之举,体现了同盟国阵营恢复战前领土、维护区域稳定的重要共识。当时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未受主要大国质疑,周边国家在随后数十年间也未提出正式异议——这充分说明了战后安排的合法性。因此,任何关于南海问题的严肃讨论,都必须立足于这段源自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经纬。
然而,随着地区地缘政治演变,南海因其油气资源潜力和战略地位日益受到关注,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等国之间逐渐产生领土和海洋权益争议。这些争端虽然复杂,但都应当遵循战后秩序的基本原则:尊重主权、和平解决争端、坚持多边对话。
南海问题因而具有双重意义:既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也是当代外交智慧的试金石。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挑战在于,当年结束世界大战的合作精神,是否还能为当下海上争端的和平解决提供指引。
2025年8月11日,菲海警4406船冲闯黄岩岛海域,危险接近我舰
从国际关系视角看,南海问题折射出更广泛的话题,即全球治理以及国际规范在维护和平中的作用。《联合国宪章》所代表的战后秩序强调和平解决争端、尊重领土完整、反对使用武力,这些原则为防止新的世界大战、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因此,和平解决南海问题不仅是地区性事务,更是对二战牺牲者捍卫的价值理念的坚守。中国与东盟正在推进的“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等多边努力,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积极步伐。尽管进展缓慢,但对话机制本身的存在,已彰显地区国家寻求外交解决方案的共同意愿。
在众多声索国中,马来西亚的处理方式颇具示范意义。在坚持自身权益主张的同时,马来西亚始终秉持外交解决、遵守国际法、促进区域合作的原则,多次强调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重要性,呼吁全面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这同样体现了绝大多数东盟国家的意愿,即在规则为基础的秩序下,避免卷入大国纷争、增进互信,并维护航行自由。这种平衡国家利益与地区团结的务实外交,为争议海域的冲突管控提供了宝贵经验。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需要通过保持警醒、增进对话、相互尊重来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南海虽然存在争议,但不必成为冲突之源。相反,它可以成为安全合作、区域融合与历史和解的实践场。
当世界目光聚焦北京的盛大阅兵之时,各方都应深思历史给当下的启示:战后秩序的要义不在于固化争议,而在于防止帝国主义侵略重演,构建通过理性与正义而非武力解决争端的国际体系。在中国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时刻,国际社会只有再次坚定承诺,恪守这些原则,才能让过去的牺牲照亮通往和平与正义的未来之路。
(作者:张添财,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前副所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南海研究专家委员会”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