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结束了对美国为期三天的访问。菲方对外宣称马科斯此次是“应正式邀请”访美,但事实上美方对这位“不请自来”的盟国元首并未给予太多礼遇。堂堂国事访问,在机场迎接马科斯的却只有美国驻菲大使和菲驻美大使,再无其他更高层级官员。
正如外交上的“冷遇”,马科斯访问前的期望有多高,最终所得就有多“打脸”。
当地时间2025年7月2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
临行前,马科斯志在必得,自诩他是特朗普第二任期首位访美的东盟国家领导人,菲律宾是美国军事同盟,即使对越南、印尼等东盟国家征收高额关税,菲律宾依然有希望享受“特惠国”待遇。
在“行前演讲”中,马科斯信心满满地称,菲美双方要“谈判一项双边贸易协定,以确保建立强有力的、互利的、面向未来的合作关系”。“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在与美国就我们所希望实施的改革措施进行谈判时,能取得多大进展,这些改革措施将减轻非常严厉的关税对菲律宾的影响”。即便特-马会晤结束,美对菲“对等关税”税率几成定局,菲驻美大使罗慕尔德兹仍幻想,美对菲关税并非没有可能降低到15%,就像美国和另一盟友日本所达成的关税安排一样。
然而,菲律宾的“哀求”最终也不过换来与印尼持平、略低于越南的19%的税率,而即使是这1%的象征性“让步”,也是以菲方对美产品实施零关税的代价换来的。美越贸易逆差2024年超过1200亿美元,而美菲这一数字只有不到50亿美元,从这个层面看,美方妥协根本不是“让步”。与美印尼2024年179亿美元贸易逆差相比,菲获得的优惠甚至不及印尼。
事实上,马科斯根本不关注所谓“对等关税问题”,其更加关心美菲军事安全合作议程。
马科斯在维拉莫尔空军基地的公开演说中曾表示“希望我们的讨论重点当然是安全和防御,但也要关注贸易”。但即使是安全领域,会谈结果也并无实际意义。赫格塞斯老调重弹,重申《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于南海。除美承诺将在苏比克湾修建“弹药工厂”外,再无其他实质性援助的承诺。
马科斯政府的一味“媚美”,却换来让人尴尬的“单方面胜利”,菲律宾国内舆论陷入巨大的撕裂。
菲律宾政府对马科斯访美成果颇为“满意”。前参议院议长维森特·索托三世 (Vicente Sotto III) 将马科斯此行称作是“最富有成果”的访问。菲律宾贸易与工业部长克里斯蒂娜·罗克、总统投资和经济事务特别顾问弗雷德里克·吴等一众官员甚至津津乐道,宣称“19%”的关税将为菲律宾在东盟国家对美贸易中带来“竞争力”,丝毫没有考虑菲律宾对美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和规模。
菲律宾出口到美国的电子产品、半导体、服装等货物的规模小、上下游产业链断节,成本高、竞争力差。美国是菲律宾最大出口市场,2024年对美出口额占菲总出口额的16%,其中38%是电子零部件及其他上游产品。越南对美出口的多为计算机、手机机械设备等下游产品。同样,菲、印尼虽都享受19%的优惠关税,但对美出口只占印尼对外出口总额的9%,远低于菲律宾。
提升关税无疑将对菲国内经济造成重创。尤其是马科斯政府在极度亲美思潮影响下,奉行“一边倒”政策,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过度依赖美国的出口市场,菲中贸易由升转降。
更加令菲广大民众无法接受的是“零关税”和“加关税”的巨大反差。这种反差无疑唤醒了美国对菲律宾殖民的历史记忆,即使是持对华强硬立场的参议员潘菲洛·拉克森也将这一结果视为“最恶劣的侮辱”(the worst insult)。
菲律宾副总统莎拉则一再批评马科斯缺乏明确的独立外交政策,与菲律宾宪法所规定的不应偏向任何外国势力不相符。莎拉更直言马科斯访美期间美菲达成的苏比克湾“弹药工厂”的协议,是在让“菲律宾被军事化” 。
从“亲美”到“媚美”,马科斯政府的政策令国际社会哗然,更让菲律宾民众难以接受。美国对菲加征关税的苦果最终还是落到菲律宾广大民众身上。
马科斯政府试图以美国国务院承诺对菲30 亿比索(6000万美元)的援助和美国工商界承诺的对菲210亿美元投资这两张“大饼”来安抚民众,但深陷高米价、高油价、高电价困境的菲律宾底层民众,很显然无法认同马科斯政府与精英政客的说辞。
菲律宾长期深陷“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对立、“政治集团利益至上”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泥潭。加上马科斯政府对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打压及其引发的菲政坛势力结构的“裂变”,这一系列操作正在让菲律宾处于“分裂”的边缘。
(作者:张舒,华阳海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